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报记者 沈唯 刘垠 策划 刘恕 李坤
叶酸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由于不能自身合成,人们主要通过饮食摄入叶酸。有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调控作物叶酸代谢通路,是农业前沿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2024年9月,我国科研团队在上述问题上取得突破,联合创制了超高活性叶酸水稻新种质。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分子植物》上。
就在论文即将公开发表前不久,期刊编辑部提出,研究团队应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以此来验证研究中敲除的基因是叶酸调控过程中的关键基因。通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研究团队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该所正好有一台2023年新引入的国产华大二代测序仪。
凭借较强的基因编辑和生物信息学知识背景,作科所技术人员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结合高效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帮助该研究团队在约定时间内,把结果反馈给编辑部。
这正是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典型案例之一。
2015年1月,为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
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开放共享水平不高……面对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中的一道道难题,近10年来,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从注重“为我所有”到注重“为我所用”,不断补短板、创特色,探索新模式、新路径,让科研仪器管理和共享应用水平持续提升。
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显示,参评科研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达到1511小时,年平均对外服务机时达到256小时。
面向市场,敞开共享大门
2023年,在对一种新型金属催化材料开展检测分析时,北京为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文秀轻车熟路地找到了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检测公司”),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协议,一个个实验开展得有条不紊。
双方的初次合作要追溯到2016年,刘文秀回忆说,当时企业还在初创阶段,要搞产品研发,但在产品检测环节犯了难。
“我们的可见光光催化抗菌剂研发处于关键阶段,产品的检测涉及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抗菌效果等多个专业方向,希望找到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专业、可靠机构。”刘文秀这时想到了母校的北科检测公司,“虽然我是学材料专业的,但也不敢说对每种类型的材料检测标准都那么了解。而北科检测公司依托学校各实验室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检测服务。这也是它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作为连接校内外的中转站,北科检测公司一端连着校外社会用户,另一端连着北京科技大学各个学院和实验室的千余台(套)入网管理仪器设备。
接到检测任务后,北科检测公司的工作人员根据企业送来的样品情况,制定了专业检测方案,并将样品分发到北京科技大学的各个实验室。比如X射线衍射分析,就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实验中心的X射线衍射仪上完成的。而化学成分分析,则由北科检测公司自营实验室的化学实验室完成。“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我们根据不同产业链需求,重新梳理了仪器分类和服务项目。”北科检测公司副总经理恽建涛介绍,在此基础上,公司通过购置小型科研仪器,填平补齐检测链条中的缺失环节,来提升整体分析测试能力,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很快,各项检测结果先后交付。刘文秀说,高效率检测大大推进了新产品的研发进度。如今,这款产品已经被许多建材企业、学校和医疗场所采用。
高校的设备资源丰富,社会的创新需求旺盛。但在资源和需求之间,似乎总是缺少一座互通的桥梁。事实上,这也是高校开展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普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