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这个大家庭很温暖,我的研究生没有白读!”——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一间敞亮的会议室内,当谈起导师,围坐在一起的机电工程学院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Inmeasure)团队研究生言语中充满崇敬和钦佩:
“我一直觉得,老师比我们努力,比我们来得早,比我们回得晚。”
“每次去找导师,无论他在忙什么,他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听我说话,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
“导师总是温和地说‘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么解决’,让我感到很被尊重,感到在老师心里我们是平等的。”
“大家经常一起探讨交流到很晚,共同攻克科研上的难题,这让我觉得这个大家庭很温暖,自己的研究生没有白读!”
传承王家礼教授又红又专、敢为人先的精神
196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一位从“哈军工”毕业的高材生,从东北来到古城西安,加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执教。
他就是王家礼,也是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创建者。
王家礼教授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王家礼教授出生于1942年,如今已83岁高龄。1965年,王家礼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微波天线专业。1966年来到西电,在之后的40余年里,他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将一生都奉献给热爱的教育事业。
他曾主讲电磁场方向10余门课程,研究各种微波器件,主持编写《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多本教材。退休后,他仍活跃在课堂上,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以幽默的方式讲给学生,深受学生爱戴。2021年,王家礼教授获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王家礼教授是团队多位老师的授业恩师,团队现任负责人陈晓龙教授读博时的导师就是王教授。每次忆及恩师,他的脑海中时常浮现起三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在读博时期,王教授多次对他讲起过:在“哈军工”求学时的辅导员是解放石家庄时第一个将红旗插上城头的解放军。“做什么事都要凭着一股勇气!”辅导员曾对王家礼说,敢于冒着敌人的枪炮,第一个冲上前,将红旗插上城头,就是一种勇气。这句话一直鼓舞着王家礼,让他在后来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中始终铭记要敢为人先、勇于担当。
第二件事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高校内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凤毛麟角,但是王家礼教授却始终专注于“铁氧体”材料的研究。当时,没有相关产业,从实验设备到实验研究甚至烧制“铁氧体”的过程,他都亲力亲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件事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决定在海南岛架设微波通信天线。王家礼教授要爬上60-100米的高塔,亲自架设天线,他双手双脚紧紧地攀着高耸入云的铁架,大风一吹,整个人都会随着高塔产生大幅摇摆。尽管内心也很惧怕,但是,凭借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支持,他克服内心的恐惧,圆满地完成测试任务。
“从这三件事,我看到了王老师身上的一种精神,这也是老一辈西电人普遍具有的精神,那就是:又红又专!红则坚如磐石,专则敢为人先。”陈晓龙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从事科研工作,都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和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
团队导师孙璐副教授硕博期间的导师也是王家礼教授。
“我们团队老师的成长,真的离不开王老师的精心培育。”孙璐副教授心怀崇敬地说:“王老师为人很正直,他要求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认真做事、诚实做人,对我们人格的引领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教学与科研上,王家礼教授对团队教师也进行了深入的指导。“他经常去听我们的课,听完后,会提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们去改进。”孙璐副教授说,“团队教师讲课时的一些公式,王教授会认真去推导,将推导过程在纸上一一理清,非常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