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联合上海市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举办上海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建设启动仪式,标志着全国首个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仪器仪表产业生态集群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为何锚定“AI+仪器仪表”作为集聚区建设方向?徐汇这一战略选择的底层逻辑,深植于区域“硬科技”生态的厚积薄发。作为国家双创基地和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徐汇手握两张“王牌”:仪器仪表产业基础深厚,依托漕河泾检验检测认证产业优势,集聚了上海仪电、核工院、捷普科技、梅特勒托利多、岛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人工智能赛道抢占先机,这里不仅诞生了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全国首个区块链技术创新生态集聚空间“数链空间”,更吸引了商汤、无问芯穹、库帕思等人工智能领军企业落子布局。启动仪式上,五家人工智能企业、五家仪器仪表企业代表携手成立上海AI+仪器仪表联合体。“AI+仪器仪表”的珠联璧合既是徐汇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优势的乘数效应,将进一步为高端仪器仪表产业智能化转型按下快进键,通过技术裂变催生新质生产力。
根据A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案,徐汇的产业蓝图已绘制清晰: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基础扎实、创新活跃、开放协作、链条完备的仪器仪表产业生态。其中,仪器仪表链上企业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引进一批仪器仪表行业领军型、国家级专精特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提速人工智能赋能突破“X”个标志性产品,缓解一批重点应用领域“卡脖子”问题。
为构建由内而外辐射、上下游紧密衔接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徐汇提出了“一核引领、纽带协作、三圈辐射”的立体化产业布局规划。核心圈将以自仪院、华鑫慧享城为创新策源地,其中自仪院将率先启用“智仪空间”孵化器,入孵的8家企业在启动仪式现场即完成签约,涵盖高端传感器、新材料、智能装备等细分赛道。纽带区将以漕宝路、桂平路、宜山路和钦州路为四至,推动建设仪器仪表总部-研发-销售-高端制造-检验检测全产业链生态集聚。辐射圈将联动大徐家汇(8.530, 0.06, 0.71%)功能区、西岸滨江功能区和华泾门户功能区推动人工智能与仪器仪表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领域全链能力,打造医药健康等重点场景智能检测装备创新加速器。
聚焦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速创新产业(59.520, 0.02, 0.03%)孵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大方面,徐汇区制订了《关于促进徐汇区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企业量身定制涵盖场景落地、金融赋能、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十项政策,力求精准解渴。据悉,对于在提升规模能级、推进产业链融通创新、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徐汇最高可给予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以实打实的诚意为企业减负赋能。“这些政策直击行业痛点。”上海仪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因周期长、投入高等原因,高端仪器仪表研发、验证、定型所需的中试验证平台相对缺失,制约了仪器仪表技术高端化发展,徐汇的这一政策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启动仪式上,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等七方共建产业集聚区意向合作发布。据了解,七方将共建工业过程数字化与装备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智能传感与仪器创新研究中心、仪器仪表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政府搭台、高校出智、企业落地”的共建机制重塑产业创新生态。“徐汇模式”突出区、企、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将面向智能装备、集成制造等核心技术,实现重点产业细分场景的应用突破,通过共享研发资源、共育专业人才,推进仪器仪表向数智化升级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启动仪式上,上海仪电、核工院等龙头企业摒弃常规推介流程,直接抛出AI+质谱、一体化反应堆数字式高精度热工传感器等9项技术需求,面向现场70余家上下游企业发起“揭榜挂帅”。会后,记者在现场看到,已有多家企业对接需求发布方展开洽谈沟通。这种“带着问题来、揣着方案走”的高效办会模式,正成为上海优化创新生态的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