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中国》栏目走进中控技术
近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报开展的“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科创中国》栏目走进中控技术,期间中控技术董事长、总裁崔山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围绕工业AI引领流程行业智能化转型、中控技术创新技术产品及AI战略转型等内容进行深度交流。
在内蒙古一座智能工厂内,高度自动化的氯碱装置正在有序运行——这是中控技术为客户打造的“三无工厂”(无人巡检、无人操作、无人记录),操作人力大幅下降近七成。在另一家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区域分散的白酒企业,中控技术通过构建智能感知“一张网”,帮助企业实现从原辅料处理到入窖发酵、智能勾调等全流程智能运行管控,建立了高标准的白酒酿造工艺预测模型。
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位于杭州滨江的中控科技园,创新体验中心里人声鼎沸,慕名前来“取经”的企业络绎不绝。AI新产品流程工业时序大模型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展示屏前人头攒动,这些客户来自石化、白酒、医药等不同领域。
对于流程工业而言,“工业大脑”控制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中控技术践行“创新引领,技术驱动”理念,推出多款自主研发的核心工业软件和技术解决方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多个奖项。
“面向企业最关注的安全、质量、低碳、效益四大目标,我们为企业全新竞争力的打造注入‘中控价值’。过去三十年,为国内流程行业客户节省了上千亿元的投资。”中控技术董事长、总裁崔山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01 “一米宽”赛道“百米深”
“流程工业的规模大、产值高。由于生产流程复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需求极为迫切,也对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崔山介绍,流程工业的控制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被大型跨国公司垄断。1993年,中控创始人褚健带头研发和生产DCS(集散控制系统),这些主要应用于重工业领域,具有集中监控、分散控制的特点。
“那时候大家可能更信赖进口产品,对于中控的DCS产品接受度不大。”崔山坦言,通过最初十年的磨炼,中控技术从跨国公司不关注的中小型项目里分得一杯羹,取得不少客户认可和青睐。
“我们开始向软件行业进军,把软硬件进行融入性的技术开发。”崔山介绍,从小项目到承接大型项目主装置,公司通过自主研发逐渐占领大量高端市场,全面实现对国外品牌的追赶和超越,还不断拓展产品谱系,增加控制阀、仪表、工业软件等业务。
2007年,公司获得了中国石化武汉分公司500万吨“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工程”的项目合同,我国高端市场核心主装置DCS被跨国公司垄断的时代由此结束。
2020年,公司登陆科创板,被纳入“科创板50指数”。2023年4月,公司成功发行GDR并在瑞交所挂牌上市,迈开全球化的步伐。
2023年度,公司核心产品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7.8%,连续十三年蝉联国内市占率第一,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可用性等方面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2024年前三季度,中控技术实现营业收入63.37亿元,同比增长11.58%;剔除GDR资金汇兑损益影响后归母净利润为7.37亿元,同比增长32.02%。
崔山表示,要守住“一米宽”的赛道,精耕细作“百米深”,助力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02 工业AI引领流程工业加速“智变”
中控技术加快战略转型,向全体员工提出拥抱AI,“All in AI,AI in All”的要求。
今年6月,中控技术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通用控制系统UCS和流程工业AI时序大模型TPT,为流程工业带来颠覆性的突破。“UCS让成百上千台的控制机柜消失,机柜室空间减少90%、线缆成本下降80%,建设周期缩短50%,通信速率提升100倍以上,帮助每个流程工业客户节约可观的投资成本。”崔山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