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5年后,没有中国人做不了的科学仪器。”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殷海玮充满自信地说道。然而,做出来与用得上是两码事。过去,国产科学仪器和科学试剂受困于稳定性、一致性难题,在应用端饱受诟病。即便是千辛万苦做出来了,在短时间内难以敲开客户的大门。《上海市促进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针对该难题提出,到2027年,上海要建设1-2个技术测试验证平台,搭建5个以上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中心,培育5家以上细分赛道科技领军企业,科学仪器和科研试剂产业产值450亿元左右。上海自主研发的科学仪器和科学试剂产品,将如何驶上应用的“快车道”?
十年如一“追光者”:从需求端出发,在应用端落地
“我们最初是从复旦大学的实验室里走出来的,那时候我们只是一群对科学仪器充满热情的博士生。”殷海玮回忆道,“那时候,我们每天都在讨论如何将这些高端的科学仪器做得更精准、更可靠。”
从高校孵化到团队创业,复享光学的目标是明确的——要打破国外厂商在科学仪器领域的垄断,让中国的科研人员用上自己国家生产的高质量仪器;但现实有时很“骨感”。
“在芯片制造里几乎每一步工艺都有光学的东西,可以说光学照耀了整个集成电路的发展,但是我们国家落后了。”回忆起往昔创业的缘起,深耕光谱技术的“追光者”殷海玮表示,原本想在光芯片领域“大展拳脚”的他,深感国内制造环境及仪器设备都不成熟,最终选择了光谱仪作为创业起点。
如果说微纳制造是“在头发丝千分之一面积的地方绘画”,那光谱检测则是在千分之一的头发丝上“挑毛病”。殷海玮解释了为何要选择光谱仪作为“第一选择”的缘由。因为在殷海玮看来,创新好比用锤子锤钉子,要先找到“钉子”在哪,才知道锤子该往哪锤,而光谱仪就是这个“钉子”。
在国内市场相对贫瘠且产品参差不齐的环境下,复享光学凭借专业的团队和不懈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市场迈进。然而,面对市场竞争,首当其冲的最大挑战就是产业链上下游通路的“堵塞”。“有时候,我们需要的零部件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自己去攻克零部件难题。”殷海玮说,这不仅是对技术攻关的挑战,更是对公司“家底”的考验。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将这些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
随后的10年时间里,复享光学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最终完成了部分国产替代的成功,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水平,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并逐步让“家底”充盈了起来。
10年来,随着微纳光子学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更多问题的涌现,复享光学迎来自主创新的“黄金时期”。然而,血液中微纳光子学的基因激发了复享向更广阔世界闯荡的冲动,“如果我们仅仅将前进的脚步停留于实验室,那么市场只会多出一家模仿国外同行的中国仪器公司。”产品好不好,市场说了算。作为企业,要做“有产出的创新”。从科研领域起家的复享光学,将对底层科学原理的深究化为解决工程问题的“利刃”。
首创基于傅里叶光学显微角分辨光谱仪(ARMS),不仅标志着我国在相关领域技术已经能与国际比肩,也为光子芯片、光子晶体、超构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光的集成或许还是未知数,但复享光学已经实现了科学与产业的“集成”,让光谱技术在国产设备中逐渐普及。
此外,复享光学还利用了自身的资源开始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我们不仅仅是在制造仪器,我们是在解决科学问题。”殷海玮表示,“按照复享接下来5个亿的市场空间规划,我们目前已与6家高校定向沟通并即将开展合作。”
小荷才露“借东风”:领任务耕赛道,“织”产业链“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