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经济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2024年实现5%的GDP增速。这一增速高于联合国在去年年初《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1中预测的全球经济平均增速2.4%,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近年来,中国持续释放出吸引外资的积极信号,中国市场的规模、韧性和创新活力,为跨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依托。
霍尼韦尔在中国已深耕90年,聚焦自动化、未来航空、能源转型三大趋势,始终与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我们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中国的宏观政策,旨在洞悉中国未来的商业脉搏,以期更好地布局,推动公司的发展。
创新是今年两会的焦点,也是霍尼韦尔不懈的追求,并早已融入公司的DNA之中。我们不仅在前沿科技的探索与突破方面积极投入,还参与中国的产业升级进程,以创新为钥,解锁三大发展趋势中的增长潜力,助力全球和中国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人人都是创新者
今年的报告中,“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词贯穿其中。创新被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报告中提到的“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打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容纳失败并鼓励探索,让创新者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在霍尼韦尔的全球创新网络中,中国研发团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为全球项目提供支持,更深入洞察中国市场与客户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工作,例如,航空航天领域的HGuide o360C惯性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组合导航板卡,促进自动驾驶和移动测绘的发展;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优化高能耗设备的运行,以数字化集成解决方案提高能源效率;Midas®气体探测器在工业自动化中增强生产安全及效率。相变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AI、储能、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满足了中国市场对高效热管理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本土化创新不仅满足客户需求,也助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行业升级。
我有时会听到有人说,像霍尼韦尔这样具有全球规模的大型企业,内部创新可能会面临资源分配难和流程长等挑战。然而,我们采用敏捷开发的创新模式,颠覆了这一常规印象。例如,我们的软件工程师,利用敏捷开发方法论,并通过认证老师的培训与辅导,使大量软件工程师获得了敏捷开发认证,加速创新技术的研发。针对本土市场需求,我们的中国研发团队会进行主导,专注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并申请中国专利。
霍尼韦尔积极营造和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支持每一位员工进行“微创新”。霍尼韦尔多年来面向员工组织中国创新达人赛。2024年公司收到了370项创新方案,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高端制造和新型服务应用等。霍尼韦尔以此激励员工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前沿技术的应用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土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霍尼韦尔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与客户联合创新等方式,充分布局中国市场,并在中国组建“精锐战队”,以创新、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助力中国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创新科技点燃
制造业数字化的新引擎
“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两会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家全球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在工业及楼宇自动化、能源转型和航空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前沿技术和解决方案,致力于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率、实现高效的能源利用,并保障生产安全。以工业自动化领域为例,依托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沉淀,霍尼韦尔为新能源、储能、氢能、船舶、半导体、离散制造、生命科学等广泛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图为:霍尼韦尔赴约慕尼黑电子展